
【键睿时评】从俄乌冲突看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
2022/7/26 键睿智库 致力于围绕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,在线上和线下搭建活跃的公共交流平台。
目前,俄乌战争依旧处于相持阶段。俄乌战争爆发以来,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不断实施制裁。键睿智库认为,研究者对于俄乌问题的分析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。客观因素:在俄乌战争中,俄罗斯相对强大,乌克兰相对弱小,国际环境上美欧倾向支持乌克兰。主观因素:研究者价值观、立场不同,这就导致看待问题得出不同结论。作为研究者要尽量将主观判断和价值观、排除在外,向外界传达尽量贴切事实的的内容。
1991年北约东扩达到了一石三鸟的目的。欧洲在安全上摆脱不了美国的控制,而且俄罗斯认为欧洲在北约的控制下可以得到安定,这也正是俄罗斯所希望的。转折点是2008年美国成功部署反导系统、乌克兰正式提出加入北约。俄罗斯被西方世界隔绝在外。由于中国的崛起,美国必须战略收缩,把力量集中在印太,对抗中国。而另一核心性战略则是“重振联盟”。一方面进行收缩,另一方面进行扩张,这就导致拜登政府的战略缺口越来越大。普京抓住了拜登政府的弱点,并采取进攻态势发动战争,维护俄罗斯本民族的利益。
键睿智库认为,战争发生的原因有以下三点,第一,在上世纪末,斯拉夫民族被西方视为战败民族,在国际上不断弱化斯拉夫民族的存在感,为了斯拉夫民族的民族命运和俄罗斯的国运发动战争;第二,西方忽略了俄罗斯想要加入西方的积极态度;第三,西方忽略斯拉夫民族继承了罗马正统的地位。而第一阶段俄罗斯全面进攻没有达成目的的原因在于,俄罗斯军队战场感知能力弱,对敌方判断感知能力弱,不善用卫星等科技手段、后勤补给脱节、将领指挥能力有待提高等方面。而美国总统拜登意识到上一阶段全面支持乌克兰具有战略错误,在5月31日发表文章,主要内容有以下四点:第一,不允许北约直接参战;第二,不寻求击垮俄罗斯;第三,美国不会主动攻击俄罗斯,不会派兵进入乌克兰;第四,不允许乌克兰有能力越界攻击俄罗斯。
中国在俄乌战争中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,坚持联合国宪章,坚持主权国家是不可侵犯的;抛弃冷战思维,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;尽自己所能支持欧洲起主导作用,维护和平;对乌克兰采取人道主义援助,保持正常外交关系。中国在俄乌战争中采取中立态度的原因在于,中国作为大国形象建设能力小于破坏能力,采取和平发展方式发展自己;拜登政府在此阶段是弱势政府,2024年可能面临败选,由共和党执政,彼时美国领导人如果亲俄对抗中国,中国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是需要中国考虑的;中国作为第一贸易大国,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。
俄乌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机遇有以下几点。第一,美国的注意力集中在乌克兰地区,而拉丁美洲、非洲、以色列等国态度转变,有利于中国“一带一路”建设;第二,乌克兰陷阱加剧了拜登政府“竞赢”中国战略中的内在矛盾,拜登政府不得不重新分配其战略资源,从而进一步拉大了美国战略意愿和战略能力之间的差距;第三,美国从阿富汗撤军,印度的安全威胁扩大,印度为了解除安全威胁必须要和俄罗斯合作,这样给了美国印太战略有力打击。
键睿智库强调,在此国际背景之下,中国要审时度势,要留有“后手”,不要像美欧在面对俄乌冲突表现出来的过于激进;作为发展中国家,要认清自己的定位,不断以和平方式发展自身;美国作为大国,国内对于国家认同分化、政治的不确定性大,国内挑战大,导致拜登对外强硬,中国要进行经济改革、应对疫情等,首要任务是把自己国内的事务做好;要认识到“东升西降”是个过程,而还没有达到现实,中国要再接再厉,不断发展自己推动东升西降的大变局;中美关系还有很长一段竞争时期,要做好准备;人民币还没有成为世界性货币之前,不要过度去美元,应该维护世界金融稳定。